论《金匮要略》治肝十法

金匮要略》是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之杂病部分。一般认为,《金匮要略》方是治疗杂病之祖方,而杂病治法尤以治肝法最为详尽,因此后世治疗肝病,首先参考《金匮要略》治肝诸法,现初步归纳为十法:

1、肝病实脾法:此法是《金匮要略》预防医学总之概括,如《金匮要略》说:“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此为仲景举出治肝病的一个例子。此一举例,说明肝病在杂病中占首要地位。所以又接着说:“夫肝之病,补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……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。”后世根据此意,订出许多有效治肝方剂,如《局方》逍遥散,就是根据治肝实脾方法制订的。

2、养血柔肝法:此法是《金匮要略》治疗妇科病主法,其代表方剂为“当归芍药散”。如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篇》指出;“妇人怀妊,腹中㽲(jiǎo)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”《金匮略·妇人杂病篇》又指出:“妇人腹中诸疾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”方意是用当归、川芎补血止痛,重用芍药柔肝利滞,白术、茯苓、泽泻益脾渗湿。适用于肝强脾弱,血虚湿滞所引起的各种病症,亦是治肝先治脾之意,最后达到养血柔肝之目的。

3、调肝安神法:此法适用于情志不宁,喜怒不节,坐卧不安,恍惚多梦,汗多,口干,不思饮食,大便秘结,善叹息。如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篇》说:“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数欠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”本证为“肝虚而肺气并之”。《黄帝内经》所说“并于肺则悲”,所以发为脏躁,变为悲哭,悲动于中,心不得静而藏冲,故躁扰不宁,以致昏乱,而有如心神所凭,肝气被郁,筋骨拘束,所以连续欠伸,故治以甘麦大枣汤,以调肝安神,可以止躁缓急,以安脏气。

4、培土抑木法:此法可见《金匮要略》两条原文,其一,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》谓:“虚劳里急,悸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烦热,咽干,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”其二,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篇》谓:“妇人腹中痛,小建中汤主之。”可以看出其病机是脾胃虚弱,肝气过旺,脾虚不能生化气血,阴阳两虚,木旺犯土,故两者均为腹中痛,治则是小建中汤培土抑木方中桂枝汤补虚祛邪,调和营卫,倍用白芍以以肝止痛,用饴糖为君,是甘以补脾之法。

5、平肝降逆法:此法在《金匮要略》中用于治疗奔豚气病。所谓奔豚气病,如《金匮要略·奔豚气病篇》谓:“奔豚病,从少腹起,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,皆从惊恐得之。”又谓:“奔豚气上冲胸,腹痛,往来寒热,奔豚汤主之。”奔豚气为肝经病,与情志有关,由于情志不适,肝气冲逆,上冲腹、胸及咽喉,肝气通于少阳,故亦出现寒热往来。故宜用奔豚汤平肝解郁,降逆平冲。

6、解郁化痰法:本法在《金匮要略》用于治疗梅核气病,此证多由于七情郁气与痰结所致。人有郁气则津液不行,积而为痰涎,与气相搏,逆上咽喉之间,咽之不下,咯之不出,也就是所谓梅核气病。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》谓:“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。”所谓咽中如有炙脔,就是指咽中如有一块烤肉哽塞,不仅妇女有,男子亦常患此病,半夏厚朴汤用以化痰解郁也。

7、疏肝化瘀法: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,气滞血瘀之证候,见于《金匮要略》之肝着病。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》谓:“肝着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时,但欲饮热,旋覆花汤主之。”又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》谓:“寸口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虚寒相搏,此名曰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旋覆花汤主之。”此两条均用旋覆花汤,后世注家认为此二条方证不合,存疑。考旋覆花汤中旋覆花能疏肝行气,通脉化瘀,葱白能通经气之滯,绛帛新染者为新绛。凡丝帛皆能理血,绛帛为红花所染,能入血分而活血。因此,本方能疏肝化瘀,两条病证不同,其理则一也。

8、补肝止血法:肝藏血,血病应属肝经,《金匮要略》凡遇下血者,皆用补肝止血法。如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谓:“妇人有漏下者,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为胞阻,胶艾汤主之。”本条说明妇女胞宫出血有三种原因:一是血虚漏下;二是小产后失血向虚,正气难复,持续出血不止;三是怀孕胞阻下血。胶艾汤以四物补肝养血,并能化瘀,阿胶、艾叶滋血海,暖子宫,甘草和阴阳,通血脉,此方补而能固,故能补肝止血。

9、柔肝软坚法:此法是《金匮要略》治疗癥瘕之法则,如《全匮要略·疟疾脉证并治篇》谓:“……此结为癥瘕,名曰疟母,急治之,宜鳖甲煎丸。”《金匮要略》所指疟母,为久疟脾肿大外,另如血吸虫新感恶寒发热,最后肝脾肿大,形成癥瘕。亦属此一范畴,《金匮要略》用柔肝软坚之鳖甲煎丸是有效的,时至今日,仍广泛用于临床。

10、清肝利湿法:此法是《金匮要略》治疗下焦湿热,尿涩溺血主要方法,如《金匮要略·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治篇》谓:“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”本条亦可见于《伤寒论》,尿涩属于肾与膀胱湿热,溺血则为肝经湿热。故用猪苓汤清肝利湿,佐以二苓泽泻,既能利水清热,也能清肝止血,则小便自利矣。

——摘自《章真如医学十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