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反复口疮、咽痛、牙痛的妙方

应粉丝要求,今天分享干货,治疗“反复口疮”、“反复咽痛”、“反复牙痛”的妙方——十味肾气丸。此方出自《千金翼方·卷十五》,又名十味地黄汤。

【组成】桂心、牡丹皮、泽泻、山药、芍药、元参,茯苓、山茱萸、附子 、干地黄 。

茯苓

茯苓图片

【功效】滋肾阴,助肾阳。

【主治】原方谓“补虚方”,后世用于肾阴阳俱不足,虚火上炎,口疮、牙齿浮动、咽痛等症。

【方药分析】本方是《金匮要略》肾气丸加味而成。肾气丸中熟地养血补肾,益阴填精;山萸肉补肾滋肝,固涩精气;山药健脾补虚,滋肾固精,肾为水脏,肾气不足每易水停为患,故茯苓,泽泻渗利湿热,丹皮治肾经伏火。三补三泻,补而不滞,以壮水之主。再以肉桂、附子辛热之品,于水中补火,益火之原,为温补肾阳之祖方。孙氏在此基础上加玄参滋阴补肾,芍药敛阴利水,增强养阴之功,使此方成为平补阴阳,引火归原之方。

【古今验案】《陕西中医》1989 年 2 期介绍吴海斌运用十味地黄汤(即十味肾气丸)验案。

例一,牙痛:

周某,男、51岁。1976年5 月9 日来诊。牙痛反复发作已年余,加剧三旬,痛甚,坐卧不安,前医屡进玉女煎,清胃散等不见效。余诊之,见左侧牙龈红肿而痛,牙齿浮动,口干便秘,舌淡体胖,苔薄黄润,脉浮大而缓,初略视之一似火热为患,前医只是被口干、便秘、苔黄、脉大所惑也,殊不知口虽干,但喜热饮,便虽秘,但腹无所苦,苔虽薄黄,但湿而润,脉虽浮大,但重按无力。病机当属假热真寒,肾阳不足,虚火上炎所致。
遂予熟地、白芍,淮山药、玄参,肉苁蓉 ,山萸、丹皮、云苓、附片(先煎),泽泻,肉桂 (后下)。服药 5 剂,牙痛即愈十之六七,后又以原方调服 10 余剂,而肿消痛除。

例二,口舌生疮:

刘某:42 岁,1978 年 12 月 25 日初诊。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 年余,初服滋阴降火,清热泻火之剂,效不理想。此次发病已半月余,投以维生素C、四环素等,效亦罔然。余诊之,视其患者口腔内有绿豆大小口疮多个,口干喜热饮,四肢不温,自述平素嗜煎炒炙爆之品。舌质淡,苔稍薄黄,脉虚弦。盖喜煎炒炙爆者,此最易导致虚火上炎也。故易发口舌生疮,口干喜热饮,四肢不温等阳衰之象。证属肾阳不足,虚火上炎。治宜温补肾阳,导火下行。
遂处方:熟地、淮山、玄参、山萸、丹皮、云苓、泽泻、白芍 ,5 剂水煎服。
二诊:服上方 5 剂后,口疮溃疡愈合近半,效不更方,原方再进。
三诊:服上方7剂后,口疮基本已愈。
为巩固疗效,共服药 30 余剂,并以肾气丸调之月余。随访1年,未复发。

例三;面红:

陈某,女,45 岁,工人,1978 年 6 月 5 日初诊。患者素体羸弱,稍劳累即感头晕目眩.每服人参蜂王浆,补中益气丸后,晕眩有所缓解。旬前眩晕再复发,遂以人参蜂王心合补中益气丸多倍之,因服之过度,面色红赤,低热不退,伴手足发凉,尤以下肢为甚,且咽干不欲饮,舌质淡红,舌苔薄白,脉沉细稍数。前医以西药抗生素治之,后又投以辛凉解表之剂,竟不见效。此乃肾阳不足,虚阳外越所致,因肾阳不足故见手足发凉,下肢为甚,因虚阳外越故见低热面红,治宜温补肾阳,引火归源,使浮离之火得以收敛。
处方:附片 (先煎),淮山 ,肉桂 (后下),艾叶 ,熟地、白芍、山萸、丹皮、云苓 、泽泻 。5 剂,水煎服。
二诊;服上方5 剂后,低热渐退,面红亦减,仍以原方7剂,而诸证悉平。

例四,咽喉疼痛:

张某,女,54 岁,1978 年 10 月 4 日初诊。咽喉疼痛三月余,曾以滋养肺阴,清利咽喉等法治之,效不显著,后又迭进西药抗菌消炎,其痛依然。余诊之.见其咽部不红不肿不壅塞,四肢不温,口亦不干,大便偏溏,舌质淡,舌边有齿痕,舌苔薄白,六脉沉细。此乃“虚火喉痹”,痛而不肿,四肢不温,大便偏溏,口亦不干,均乃阳衰之象。治宜温肾益阳,引火归源。
处方:熟地、白芍、淮山药、玄参、山萸、丹皮,泽泻、茯苓、白术、附片(先煎),肉桂 (后下),5 剂,水煎服。
二诊:服上方 5 剂,即云已去其半,效不更方,继以原方加减服 20 余剂,而愈。

以上偏方仅供中医学习研究!